7月22日,科创板迎来开市一周年。回望过去一年,有许多问题的答案已经清晰可见。
在科创板设立之初,各界对这一突破性改革有期待也有忧虑。期待在于,希望科创板能为注册制实施积累经验,加快A股市场整体的市场化改革;也希望科创板能够培育、留住“伟大”的科技企业,国内投资者不再因错失科技巨头而“望洋兴叹”。
而忧虑在于,改革会不会不达预期?流动性会不会不够活跃?注册制会不会压低指数?
“在科创板设计之初我们担心的问题,质量差的’漏网之鱼’上市、新股继续爆炒等等,都没有发生。”第一届科技创新咨询委员会委员、华兴资本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包凡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科创板设有投资者门槛,所以初期对市场流动性有点担心。但现在看,这个担心可能是没有必要的。
近期中芯国际、寒武纪等科技巨头在科创板上市,7月20日蚂蚁集团宣布启动上交所科创板与港交所主板同步上市计划。
在包凡看来,一个板块长期来看成功与否,要看能不能吸引到大型优质企业,优秀企业是否将科创板作为上市首选,“我相信经过过去一年的试水,更多更大的企业已经把科创板作为一个选项了”。
第一财经:站在此刻看科创板过去一年,符合你的预期么?
包凡:超出预期。科创板目前上市公司132家,市值超过一万亿,还有几百家企业递交申请。过去这一年,大多数投资人在科创板也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回报。
另外,科创板上市企业总体质量很不错,每一家都是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创新点。
第一财经:现在来看,你认为这里有没有成为制度改革的试验田,有没有在培育“伟大”的科技企业?
包凡:对于“伟大”企业,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能看到,科创板肩负着注册制试点的重任,这一点现在来看还是相当成功的。制度上的改革是有风险的,历史上也尝试过很多次,但这一次的结果还是超出预期。
过去一年上市的企业,大多数都是硬科技公司。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占比40%,生物科技占30%。一方面,可喜的是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也能上科创板,获得资本支持;但另一方面,我也特别期待科创板能够吸引更多大型企业来上市。
第一财经:科创板定位“硬科技”,目前上市企业一百多家,你认为,这些企业够“硬”么?
包凡:中国整体自主创新仍在发展提高,这不是科创板一个板块能解决的。我们的科研水平、科研向技术转化的水平,这些年都在向好发展,但依然有差距。单纯靠科创板很难突破这样一个大的背景。
但是,我们也很高兴的看到,半导体、医疗器械、新材料等方面,一些科创板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世界级技术。虽然目前还是在比较窄的领域,但相信资本市场带给它更多机会之后,这些企业未来会有更好发展的能力,资源会进一步聚集。
从我们的投资实践来看,光技术创新是不够的,很多时候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需要结合。所以我很期待科创板对技术创新的定义能够更宽泛一些,使得“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类型的企业也能上市,因为优秀的模式创新企业往往都会有比较强大的底层技术创新支持。
第一财经:科创板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次增量改革,随着新市场的设立,注册制也终于落地。从核准制到注册制,你认为最有意义的变化是什么?
包凡:我觉得是对上市企业盈利要求的改变。
科技行业的发展特性就是不追求短期、而追求长期持续发展。如果非要达到一定的盈利指标才能上市,企业可能就上不了市,也可能去海外市场上市融资,中国投资者也分享不到这些企业高速发展的红利。
一年过去,从目前来看,注册制的落实还比较到位。大家对科创板上市时间的确定性,有很强的预期。审核透明、规范,规则制度与海外高度接轨。科创板作为改革试验田,相信之后经验会推广到其他板块,可能在不久的未来,主板也会向这个方向去改革。
第一财经:你是否担心科创板会出现流动性问题?
包凡:最初的时候,我们有点担心,尤其是科创板设有投资者门槛。
但现在看,这个担心可能是没有必要的。从换手率的角度来看,科创板超过了创业板、主板。
科创板设置投资者门槛,按理来说,市场参与者应该主要是机构投资人或类机构投资人。但现在来看,科创板投资者互相之间的交易还是非常活跃的。所以,我对流动性不是特别担心。
第一财经:五年前注册制改革启动,之后多年A股市场一直“谈注册制色变”,每一次注册制推进都被解读为新股供给批量增加,股指也因此受到影响,改革步伐也进进退退。但目前注册制在科创板试点后,已经在创业板启动。这一次,为什么都不怕了呢?
包凡:正确的事不一定发生在正确的时候。早些年,资本市场尚没有具备推出注册制的土壤。但到今天,我们的体量、从业者素质、制度建设,各方面条件都更加成熟。
作为一名从业者,我们还是要高度赞扬管理层的决心。制度改革的压力是相当大的。今年注册制在创业板推广,也在我们意料之外,没想到改革决心如此之大。
按照以往的逻辑,股市不好、经济增长减速的时候,注册制是不是就不要做?但现在,高度一致的认识就是,这项改革长期来看有利于资本市场发展,要坚决推动这项改革。
第一财经:目前科创板注册制、创业板注册制,未来主板中小板也将实行注册制,新三板精选层早已是注册制,且境内市场对红筹企业大门打开,中概股回归没有规则障碍,A股对新股上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包容性。这对有上市计划的企业而言,是否需要调整上市战略?
包凡:现在突然多了那么多选择,这是好事。只是大家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学习、了解。最近找我们来聊的企业确实比较多,去哪个市场、哪个板块。总体而言,大家有更多选择,各个市场也有一定竞争。
根本而言,企业需要找到自己未来发展轨迹与上市板块特性的契合点,然后去选择。我们最大的判断就是,即使现在出海上市的企业,未来也一定会回归母国资本市场。我们的资本市场流动性相当充足,只是基础设施建设还在推进中。
第一财经:近两年资本市场一系列改革落地,投资的“玩法”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在你看来,投资逻辑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包凡:变了,也没变。我们始终坚持价值投资,关注企业如何能长期持续创造价值。这样的企业,放到哪个市场都会得到认可。
但是,作为投资人我们也需要大量去学习。比如我近期就发现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美股在“A股化”,A股在“美股化”。
美股以前的标签都是机构投资者为主。但从二级市场来看,投资者行为越来越散户化。一是因为的确有不少散户在炒,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被动指数基金参与其中,而他们有明显“追涨杀跌”的特征,行为非常像散户。而且,被动投资者在美国市场占比相当大。
反观中国市场,大量外资机构进入,价值投资的理念带进来,而且机构投资者业绩回报大大领先,A股市场开始呈现机构化趋势。
第一财经:有投资人认为,种企业、赌概率,批量推进冲击IPO的方式过时了,现在是需要去做苦活累活的时候了。你认为呢?
包凡:我一直觉得投资是个苦活、累活。过去有部分投资人赚的钱,往往靠一二级市场的套利、政策的套利。但我们还是关注长期价值创造,我们相信优秀的企业,哪怕在不好的环境里,也能实现可持续的成长。
一家企业,哪怕短期在国内上市有一定障碍,但基本面相当好,那我们还是会投。国内现在的大方向是改革,现在上不了,以后可能上,规则是在变的。
第一财经: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中介机构也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你认为券商应该如何做好“看门人”?
包凡:注册制建立在充分披露的基础上,我们从业者在注册制时代自律要求也越来越高。中介机构确实是这个市场的“看门人”,有这么好的一个局面,我们要维护好。
但另一方面,立法、处罚还是要跟上。发达市场中,违法的代价是相当大的。在中国,今天来看处罚力度还是不足。
把压力传导给中介机构还不够,最重要的是企业,做好第一责任人,这对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而言至关重要。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杜卿卿
科创板开市一周年 相关阅读 IPO周报 IPO周报:4月“撤单”量有所增加,300家排队企业迎“大考”在当周终止审核的6家企业中,有2家是已通过上市委会议后迟迟未提交注册的企业。
IPO周报 05-05 19:02 净利润759.6亿 科创板上市公司去年营收总额稳中有升科创板公司全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3977.8亿元,同比增长4.7%,全年实现净利润759.6亿元。
05-01 10:41 证监会修改《科创属性评价指引(试行)》,提高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这些方面要求修改后的《指引》适度提高了对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发明专利数量及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要求,旨在引导科创企业更加重视科研投入和科研成果产业化,促进申报企业质量进一步提升。
04-30 19:02 科创板又一公司摘“U”,未盈利企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科创板累计19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实现盈利并“摘U”,占上市时未盈利企业总数的35%。
04-24 20:40 一年6个IPO,技术资本如何在资本寒冬迎来丰收年?|投资人说当下是硬科技时代,就像100多年前纷纷修铁路、开矿山一样,这是时代趋势,所以险资必须关注硬科技郑州炒股按天配资,面向未来不断地进行资产配置。
04-19 15:28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