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正规杠杆平台排行
正规杠杆平台排行

虹桥路上的花园别墅和盲童学校,见证上海西区百年变迁

101 2024-04-24 16:27

Citywalk火热的当下,想找到一条合适的路,走一趟就能饱览最有代表性的上海城市面貌,虹桥路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西抵虹桥机场一号航站楼,东达徐家汇商圈核心位置的五岔路口,沿途有商圈、公园、学校、医院、别墅、新村、机场、陵园……

上海城建档案馆根据馆藏档案编撰的《城市的记忆:城建档案中的虹桥路(1901-1949)》一书,是详细了解虹桥路历史的一座富矿,书中采用了超过100件关于虹桥路沿线建筑、道路规划的档案,并参考了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地图、报刊文献等资料。按图索骥行走虹桥路,百年历史就在脚下。

虹桥路及其沿线支路图。编撰组以百度地图为底图绘制。上海城市建设档案馆供图。

沙逊留下两座经典的花园别墅

花园别墅曾是虹桥路沿线最有代表性的住宅建筑类型。《城市的记忆》中介绍,虹桥路沿线的别墅建筑分布比较均匀,散落在原沪杭甬铁路(今地铁3、4号线及凯旋路)以西的道路两侧,多为坡顶、两层。

与衡复风貌区、愚园路沿线等花园别墅密集的街区比较,虹桥路的别墅在屋前屋后往往建有花园、草坪,面积也要大得多。这跟建造时土地面积较为富余有一定关系。

书中提到,由于种种原因,除了姚氏住宅、沙逊别墅等少数个案外,其他至今尚存的别墅尽管主体建筑得以留存,但花园、草坪较多移作他用。这使虹桥路沿线别墅的特色有所淡化。

尽管如此,我们今天还是能一睹部分现存别墅建筑的风采。比如虹桥路2310号罗别根花园和2409号沙逊别墅,均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最大的房地产商维克多·沙逊1930年购地兴建。前者主要用于自住,后者用于招待客人。

隔着虹桥路眺望罗别根花园。佟鑫摄

罗别根花园由公和洋行设计,建于1932年,建筑面积960平方米,英国乡村别墅风格,1989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市文保单位。这栋别墅采用二层砖木混合结构,黑色机制平瓦陡坡屋面,木构架外露油黑色,外墙面粉白色,底层外墙红砖清水勾缝,安装有钢窗、钢门,共有12间房,建筑南侧有花园。

这座昔日“百年上海第一花园”也曾历经风霜,抗战期间被日伪侵占并转卖,沙逊在抗战胜利后设法收回,还曾引发复杂的官司。新中国成立后,罗别根花园长期作为上海纺织局下属纺织系统的疗养院,还曾用作多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场地。上世纪90年代,纺织局将别墅租给海南置地集团上海总部。

由于临街,这栋精美的建筑及其郁郁葱葱的花园,总是能吸引人们的目光。2017年,上海住总设计中标罗别根花园的修缮设计工程。记者在建筑施工铭牌上看到,修缮工程于2021年10月8日启动,计划于2023年9月15日竣工。

沙逊别墅也出自公和洋行之手,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曾作为上海纺织局工人疗养院。与之毗邻的龙柏饭店2号楼泰晤士报别墅,也是虹桥路沿线著名的花园别墅之一。

有百年历史的盲童学校

虹桥路是一条汇聚了上海市重要教育资源的道路。《城市的记忆》一书提到,从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到东亚同文书院、上海盲童学校、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等,虹桥路沿线的多处教育机构,对中国近代教育史产生过巨大影响。这些不同类型学校的校园,也为虹桥路带来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城市风貌。

其中,现址虹桥路1850号的上海盲童学校,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被称为“虹桥路上的一盏明灯”。1911年,传教士傅兰雅(John Fryer)、傅步兰(George Brown Fryer)父子创办上海盲童学堂,历经多处校舍,逐步扩大学生数量,设立多种学科,安排稳定的幼儿园、小学部和中学、大学升学渠道,成为一所受社会赞誉的盲童学校。

上海盲童学校。图片来自《城市的记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心城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上海城市建设档案馆供图。

1929年,上海盲童学堂在虹桥路购地26亩建造新校舍,1931年建成。校园为英式洋房,建筑外墙清水红砖,立面简洁,檐下有线脚装饰,极具标志性的多立克柱入口门廊,外挑的老虎窗,装饰有宝瓶式栏杆的开阔露台。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增建的建筑延续了这一风格。当时校舍周围是一片田园景象,有利于学生身心。

曾在上海颇具影响力的建筑师、慈善家、教育家亨利·雷士德(Henry Lester),致力于发展上海的文教事业,他的遗产后来用于设立雷士德基金会,该组织也为上海盲童学校的校园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助。

在较好的发展条件下,上海盲童学校的办学取得了相当卓越的成就。据统计,1935年该校有84名学生,其中女生18名。教职员工22名,含10位盲人,8名为毕业生。学校拥有各类盲文读物千余册。傅兰雅捐赠了一台盲文印刷机,每年能印刷盲文教材、书籍、杂志页面10万张以上,在当时的中国堪称领先。

1949年,创校人傅步兰退休回国,上海市政府接办上海盲童学校并延续至今。这所学校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基地。

沿地铁10号线漫步百年名路

2007年,上海划定了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也就是当今被社交网络上热衷于Citywalk挖宝的网友们奉为圣经的“永不拓宽的64条马路”。为保留老城街区原汁原味,避免开发建设破坏城市文脉,这些道路不再允许任何形式的拓宽。街道两侧的建筑风格、尺度都将依照规划,保持历史原貌。

其中,虹桥路全程10.5公里,一类风貌保护路段自环西大道到古北路,全长4310米。无论保护路段长度,还是所在道路的全程长度,在一类风貌保护道路中,虹桥路都是翘楚。

今天的虹桥路,从行走漫步的角度来看,可以用地铁站来进行分段串联。除了最东端在徐家汇站附近以外,虹桥路的主体部分基本上与在其地下行驶的地铁10号线重合。从东到西分别有虹桥路站、宋园路站、伊犁路站、水城路站、龙溪路站、上海动物园站和虹桥1号航站楼站。

这段10号线沿途有很多名气大的景点或场馆,都是人气很旺的地方。上海动物园自不必说,宋园路站旁边的上海宋庆龄陵园和上海儿童博物馆,伊犁路站附近的上海世贸商城、新虹桥中心花园、高岛屋百货和程十发美术馆,水城路站附近的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和延虹绿地等,都是各领域很有代表性的地点。

《城市的记忆》一书将虹桥路的120年发展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其中1901~1949年为第一阶段,虹桥路从无到有,在上海城市发展扩张过程中,成为西区的主干道路,并保持至今。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虹桥路沿线从最初的传统江南田园风光,逐渐开始出现各类花园别墅,也建造了不少学校、医院、公墓、工厂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则为第二阶段。在这七十多年当中,虹桥路的风貌变化不大,但沿线部分机构的功能有所转变。比如,虹桥高尔夫球场变为西郊公园,部分花园别墅住宅转型为宾馆、招待所,新建了上海农业展览馆等建筑。1983年启动建设的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1986年开始建设的古北新区等,逐渐丰富了虹桥路沿线的城市面貌。

对话曹伟:“国宾道”最能体现这座城市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融

随着Citywalk的兴起,人们对了解城市历史资料的需求也愈加强烈。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也在活化利用城建档案资源方面作出积极努力,以凸显“文化馆”属性,挖掘城建档案中的丰富历史信息与城市文化内涵。

此前,他们已经陆续出版《城市的记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心城区)》《城市的记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浦东新区及郊区)》《上海的记忆——桥》《上海外滩建筑群》等书籍,有计划、分专题地介绍上海的城市、建筑历史。

《城市的记忆:城建档案中的虹桥路(1901-1949)》一书主要撰写者之一、任职于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编研室的曹伟,接受专访时为我们解析了虹桥路在上海历史中的特殊地位。

第一财经:在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中,虹桥路有何特别之处?

曹伟:我们选择虹桥路开展研究,主要有三方面的考虑。自辟筑至今,120多年的时间里,虹桥路始终都是沪西地区重要的主干道之一,连接着徐家汇与虹桥机场。

虹桥路沿线的自然、人文风貌十分丰富,沿线分布着众多名人故居、知名机构,如沙逊别墅、上海动物园的前身虹桥高尔夫球场、宋庆龄陵园的前身万国公墓等,包括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末虹桥路改道之前,一直都位于虹桥路的最东端。简言之,“上海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都能在虹桥路上找到印迹。

虹桥路是近代以来上海西区的主干道,也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风貌保护道路中最长的一条。研究虹桥路,有助于增进我们理解包括虹桥路在内的这些风貌保护道路在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为是虹桥机场通往市区的必经之路,虹桥路曾长期扮演着“国宾道”的角色。改革开放后,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又是国内第一批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这些重要的历史印迹,如今实际上也都已经成为了虹桥路历史风貌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去挖掘与探索。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藏涉及虹桥路的历史档案较为丰富,包括建筑档案、地图档案等,数量达100余件,这也是开展虹桥路历史风貌研究的重要基础。

上海泰晤士报别墅。图片来自《城市的记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中心城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上海城市建设档案馆供图。

第一财经:虹桥路很长,当下的生活要素、值得打卡的景观等也很齐全。从你们编纂《城市的记忆》的角度来说,希望提醒读者们更多留意的是哪些方面?

曹伟:我们编撰本书时非常希望能够让读者看到虹桥路历史风貌的丰富性。以往关于虹桥路的文章、书籍里,花园洋房是虹桥路最核心的面向,但这并非虹桥路的全部。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很清晰地感受到,在近代,虹桥路实际上是一个传统与现代交汇的空间。虹桥路道路沿线一方面广泛分布着传统的江南村落,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伴随着近代化而诞生的机构,如工厂、大学、医院等。

包括我们聚焦在住宅建筑这个具体的点上面,也是如此。虹桥路上不仅有上海本地的绞圈房,来自西方的英国乡村别墅建筑、西班牙式建筑等,从1930年代开始,当时最新潮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在虹桥路沿线也不断被建成。

这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建筑形态的交融,体现了虹桥路历史风貌的多样性,也是近代上海的一个缩影:传统与摩登和谐共生。

第一财经:书中在回顾虹桥路历史的时候,着重谈到了“罗别根系统”。怎样看待这种做法对之后这一区域城市发展的影响?

曹伟:罗别根系统最初是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沪西地区打造的道路体系,由虹桥路、罗别根路(今哈密路)、白利南路(今长宁路)三条马路围成的一个大圈,总长近20公里,其最西面为罗别根路,由此得名。

工部局此举目的是为了扩张租界。由于历史环境的变化,这一目的并未实现。

在此之后,民国政府在既成路网的基础上,继续在这一区域开展道路修筑与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进一步对这一区域的道路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与完善,并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格局。

第一财经:书中介绍了虹桥路沿线很多文保建筑,类型丰富,生态、休闲、经济、文教都有。如果对想来Citywalk的朋友介绍这条路,哪些点是必打卡的?

曹伟:地铁10号线串起了虹桥路沿线多处历史建筑、机构旧址,所以虹桥路的Citywalk可以围绕着10号线从交通大学到上海动物园之间的几个车站来展开。每个车站周边几乎都有不少值得打卡之地。

比如,宋园路站这里有宋庆龄陵园(原万国公墓)。伊犁路站附近则有原虹桥疗养院遗址以及多栋英国乡村风格的别墅。水城路站周边包括西郊宾馆姚氏住宅、上海盲童学校以及多处风格各异的别墅住宅。上海动物园站附近,除了曾经的虹桥高尔夫球场(今上海动物园)外,还有包括罗别根住宅、沙逊别墅、美丰银行别墅、泰晤士报别墅在内的众多知名老宅。

《城市的记忆:城建档案中的虹桥路(1901-1949)》

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3年3月版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

佟鑫

经济人的人文素养阅读 相关阅读 上海虹桥如何跃升为“世界虹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3.0(下)

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战略举措,具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示范意义。

昨天 14:40 京津冀十年产业变迁,下个十年如何出发

下一步,将着力深化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带动,充分发挥重点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对产业协同发展的牵引作用。

02-29 21:10 上海虹桥如何蝶变为“国际开放枢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3.0(中)

作者认为,虹桥枢纽的演变从“流量型”变为“留量型”进而成为“开放型”并非瞬间完成,主要因为长期积累了三个关键字:“链”、“借”和“协”。

02-29 18:51 上海虹桥如何打造国际化的中央商务区?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3.0(上)

国际化、开放型、枢纽型、创新型,是虹桥中央商务区的有别于其他商务区的鲜明特色。

02-28 14:48 苏北农村住房变迁:从土灶旱厕到农民别墅 | 楼市地理

在苏北新型农村社区,停车位、充电桩,超市、文化场所、篮球场、儿童游乐场等配套一应俱全。

02-20 14:49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
下一篇:上一篇:银行业发展70周年:改革稳步推进,体现“中国智慧”
上一篇:下一篇:解码招行可持续发展报告 该行首次披露多项内容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